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电影“映后撤档”怎能成为常态?
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 吴志
电影上映后突然撤档的案例又多了一个。5月5日,杨幂主演的喜剧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宣布撤档,这部影片上映4日,票房仅5300多万元。
“映后撤档”过去时有发生,但今年尤其多。高潮发生在今年春节档,原本有8部电影在大年初一上映,但途中4部影片先后撤档,成为春节档历史上的罕见一幕。
影片在上映后撤档,主要原因是票房不及预期。而且由于撤档影响甚大,一般是票房远远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片方才会作此决定。按理说,一部电影选择什么时候上映,是片方的自由;上映后因票房不佳选择撤档,也是片方的权利。但“映后撤档”伴随着不少问题,不应该成为一种行业常态。
万家中证红利ETF(场内简称:红利ETF基金159581),标的指数为中证红利指数,选取100只现金股息率高、分红较为稳定,并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高股息率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临时撤档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干扰正常的放映秩序。每年能够登上大银幕的影片数量是有限的,春节档等重要档期更是稀缺资源。在如此重要的档期撤档,不仅会干扰影院的排片计划,也会影响其他影片的上映规划。对观众而言,临时撤档会导致他们的观影计划被打乱,观影选择减少。比如今年春节档影片撤档后,观众可选择的就只有4部影片,观影丰富性大幅降低。
临时撤档还会浪费大量成本。电影往往会在上映前集中宣发,制作成本越高的电影,宣发费用一般也越高。撤档后,前期的宣发费用几乎等于打了水漂。尤其是作为放映终端的影院,他们配合投入的营销、活动成本,面临无法收回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片方来说,上映后撤档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多数片方选择“映后撤档”,是想博取二次上映重新开始的机会。但从过去案例来看,撤档后重新上映的影片,在票房上几乎没有成功先例。事实上,更多的撤档影片,重新上映时因为缺乏宣发,几乎毫无声浪。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红毯先生》,撤档时票房约8200万元,3月15日重新上映后,仅收获约1000万元票房,甚至不如春节档期。情况稍好一点的春节档影片《我们一起摇太阳》,撤档前票房近1亿元,重新上映后票房也只增加了1.8亿元,这还是一部豆瓣评分达到8.0的口碑电影。
撤档影片多将票房失利归因于档期选择失败。档期的确是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票房首先与影片题材、品质相关。在国内电影市场里,但凡在题材、品质上有亮点的电影,大多能被观众和市场挑选出来,过去一部接一部的“票房黑马”即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题材不够吸引人、品质又不高的电影股票配资平台投资,影院不愿排片、观众不愿买单再正常不过。这些电影即便换个档期,也很难有更好的表现。电影上映即是接受市场检验,票房不佳也是发现问题的好机会。与其上映中途尴尬撤档,不如在上映前把作品好好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