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炒股平台大全 “生态亲海”北港岛!海口探索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模式
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公布了2024年全国20个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海口市推荐的“椰风海韵美丽海口”“以‘生态亲海’构建‘文明渔村’”2案例入选,成为全省首批入选案例。
此次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案例(“以‘生态亲海’构建‘文明渔村’”案例)成功入选,标志着其成为海口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案例。今年10月,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OECMs(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中,北港岛滨海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次成为入围案例。
近年来,海口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城市规划,建立减缓和适应并重的政策体系,以北港岛案例为示范,进一步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北港岛实践”,推动实现生态共建、共治、共享。
在位于北港岛游客中心的文创商店内,包含鲸鱼元素的文创商品琳琅满目,市民游客正在观赏选购。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摄
共建
村民参与监测保护 生态资产持续“上新”
舞姿翩翩的白鹭、体型小巧的潮间带螃蟹、小鱼虾的天然栖息地海草……北港岛的蓝天白云下,多种生物在此栖息繁衍。
在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指导下,由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等社会公益组织发起,联合中科院动物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北港村“两委”、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青年志愿服务队等,持续在北港岛开展的滩涂底栖生物、蟹类、鸟类、海草、红树林等自然资源监测,为摸清当地的生态本底资源提供了更多科学有效的数据。
今年10月31日,北港村村民林梅燕作为村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员,完成了她的第13次鸟类监测。“刚开始参加鸟类监测时,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想知道监测的数据如何能保护到这些小鸟。”林梅燕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在北港岛发现的鸟类数量从45种增加到了72种。“像是青脚鹬和矶鹬,乍一看这两只小鸟长得差不多,也都属于冬候鸟,但仔细观察它们的嘴和爪子,还是能分辨出不同。”提到鸟儿,林梅燕兴致勃勃,如数家珍。
“得益于近年来北港岛实行的退塘还湿、海岸带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水鸟栖息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介绍,近年来北港岛鸟类不断“上新”,观鸟护鸟的村民志愿者团队也持续壮大,成为保护鸟类资源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翻开记录了北港岛60种常见鸟类的科普小册子发现,通过多次鸟类资源调查,这座小岛的“常客”们均被记录下了高清的图片,一旁还附有对其保护级别、所属谱系的详细介绍。“发放这样的小册子,可以让游客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栖息于北港岛的‘小居民’们,从而提升大家的保护意识。”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明智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港岛有大型底栖贝类54种、短尾蟹类47种、鸟类72种、海草3种,包括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L)、10种面临灭绝风险海草之一的贝克喜盐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小鸊鷉也多次造访北港岛,熟练新关公蟹首次在北港岛被记录,这些都彰显了这座小岛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北港岛的生态资产持续“上新”,村民常态化参与生态监测保护和发展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初步成果惠及当地群众。据统计,去年北港岛接待游客超5万人,同时还接待了各类研学、参观团体。
在北港岛,观鸟爱好者们举着望远镜正在观鸟。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摄
共治
紧抓旅文发展机遇 良好生态助力振兴
赶海、观鸟、体验“非遗”技艺……如今,每天都有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北港岛上休闲观光。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11月8日上午,来自万宁市的一支选调生队伍走进北港岛。在北港村活动室,林梅燕向他们介绍了村里引导村民化身导览员,通过带领游客赶海、观鸟、体验编织技艺等实现增收的故事。
“好漂亮的编织包,像是艺术品。”看着满墙由彩色尼龙线编织而成的包袋和饰品,万宁市政府办公室一级科员徐泽日不禁赞叹,“我们专程前来了解和学习北港岛的做法,希望将北港岛成功的经验带回去,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8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民陈元晶申请注册成立了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公司就承接了包括企业团建、生态赶海、亲子观鸟、生态研学等多种内容的活动,带领不少村民通过参与活动导览、手作教学等工作实现了增收。
村民陈奕潮在岛上经营着一家水吧。“过去,我在市区工作,这几年老家人气越来越旺,我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陈奕潮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关掉了自己在市区的店铺,回到北港岛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特色饮品、小吃等,目前也是岛上的“网红”店铺之一。
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2780.6万元,占总成交额4.49%,游资资金净流出1024.25万元,占总成交额1.65%,散户资金净流出1756.35万元,占总成交额2.83%。
冰箱贴、钥匙扣、玩偶、T恤、丝巾、帽子、防晒袖套、包包……在位于在北港岛游客中心的文创商店内,一件件以鲸鱼为原型设计的文创商品令人目不暇接,不时有游客前来选购。这是海南文化创意研究院设计团队以深海巨鲸“海公”在北港岛搁浅,后被村民们救助的故事为灵感,设计开发的“鲸北北”系列IP产品。“我们希望‘鲸北北’成为北港岛新的‘守护使者’,继续讲述北港岛人敬畏自然、爱护生态的动人故事。”海南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房景峰说。
“随着各界齐心参与治理,如今的北港岛生态愈发良好,我们也希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大家来了还想再来。”北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奕虎说。
11月8日,市民游客在北港岛骑行,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摄
共享
丰富业态集聚人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查潮汐看海况,安全近海;捡垃圾清塑料,新潮探海;不乱挖不带走,文明观海;拍照片细观察,生态亲海……”日前,在一场生态赶海活动中,北港村村民翁琼玉耐心地向游客宣传,呼吁大家做生态亲海的践行者。
“我时常带着孩子前来,在这里寻找各类珍稀鸟类、螃蟹、贝类等生物的身影,在滩涂礁石之间探寻大海的秘密。”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除了亲近大自然,自己和孩子还参加了岛上开展的各类自然教育课程、生态科普游戏、环保手作等活动,“这是生动的自然课堂,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丰富了孩子的课后生活。”
北港岛的生态实践,正成为不少高校师生课题研究的生动案例。“北港岛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我们希望借助镜头聚焦,将这里的故事传播出去。”11月19日,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大三学生彭静涵和刘松青正带着相机在北港岛各处拍摄。“北港岛是我们的又一‘课堂’,在这里我们学到了比书本上更生动直观的自然知识。”彭静涵说。
今年10月底,一场主题手作活动在北港岛举行,来自海南大学的近20位师生在村民史青慧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尼龙线编织包包、饰品等。像这样的手作活动,在北港岛时常开展,蒋妹三、陈美兰等多位渔网手艺人也因此获得了额外的收入。“过去,我们靠打鱼为生,编织渔网对我们来说不是难事,如今,这门手艺不仅能用于制作和修补渔网,还能制作一个个精美实用的包包。”史青慧说。
特色餐饮、民宿、农家乐……北港岛上,愈加丰富的业态让这里活力尽显。“可持续发展的北港岛实践,让岛上的优良生态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联合公益组织、科研院所持续在北港岛开展滩涂底栖生物、蟹类、鸟类、海草、红树林等自然资源监测,守护好北港岛的生态本底。
记者手记
做生态亲海的践行者
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常有赶海攻略,以“免费赶海胜地推荐”“遛娃好去处”“都市人减压新方式”等为宣传点,将北港岛作为推荐目的地,为北港岛吸引了客流、集聚了人气。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座渔村热闹起来的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潮间带的原住民和栖息地的影响同样巨大。
北港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当前客流日益增多的情况,北港岛积极倡导当地居民与市民游客做生态亲海的践行者,呼吁人们将赶海活动从“向大海索取食物”,转向更多地观察和记录有趣的海洋生物,让赶海成为一种更好地认识海洋、感受海洋的方式,让人们的好奇心成为人类与海洋之间的桥梁,在“生态亲海”的同时,共同守护美丽文明渔村。
为保护北港岛的生物多样性,今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应积极谋划,提高游客对北港岛生态价值的认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意识;持续开展对滩涂底栖生物、蟹类等自然资源的长期监测,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和美渔村。
来源: 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梁冰 黎越
审核:谢 恬
核稿:李杰峰
编辑:蔡小莉杠杆炒股平台大全
北港岛林梅燕北港村生态鸟类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